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国资国企发展,怎么转变发展思路?

时政要闻2024-03-12来源:《上海国资》杂志、国资智库编辑:金琳浏览:1041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国资国企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发挥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国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颇受关注。

  中央财办解读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转变发展思路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新”。“新”就要求国企主动探索新领域、新技术、新市场,探索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介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既具有管理创新能力,又熟悉制造流程且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伴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企业须进一步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帮助新老员工迅速学习新知识、熟悉新流程、达到新标准,将最新的智能技术与日常业务紧密结合,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国有企业还可以与高校一起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员工市场化联合培养机制。

  新质生产力鼓励国企主动推进颠覆式创新,以技术创新和外部协同推动国企深化改革,从传统规模化发展模式转向高质化、创新化发展路径。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于博认为,国有企业可以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企业完善多种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

  浪潮集团是中国本土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大型IT企业之一。作为科改示范企业,浪潮集团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初步构建起信息产业领域自立自强的自主创新体系。浪潮集团还通过鼓励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奖补等方式,进一步鼓励个人创新和团队创新,例如设立浪潮星锐奖,遴选科研创新带头人,对获得集团“星锐之星”奖项的研发人员,每人奖励50万;出台鼓励员工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鼓励员工自主创业。公司还成立专门的公司推动创新创业孵化。浪潮集团出资5000万元成立山东浪潮创新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整合集团内部创新创业资源,为集团内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资金、专家等各类要素资源,构建年轻化、互联网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造运行机制灵活高效、成果转化体系健全、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基地,是员工创新创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试制,新方案落地提供试验田,孵化“领先半步”的创新成果。

  

  注重发展质量

  新质生产力还要突出发展质量,突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2023年以来,国有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资源供给,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出坚实步伐。

  国资国企正在努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突破,培育适应创新的环境。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研究员侯佳乐梳理了国有科技型企业的八个关键词,分别是“技术+市场”,企业既要有技术,也要有市场(市场理念、营销网络、资本助力),还要有产品;“资合+人合”,核心团队要有话语权;“赛道+专注”,要做专注的细分领域赛道,逐步建立“护城河”,抢占市场占有率;通过“缓冲+开放”的模式推动科技型企业市场化运行。

  根据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高位水平,3年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央企积极打造技术攻关高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攻克了一批重大前沿性、开创性、创新性技术,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当好技术创新顶梁柱、排头兵。2022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764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中央企业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04.5万人,占全国的1/5,两院院士231名,占全国1/7 ,有力支撑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稳步建设。一批重大成果和“国之重器”纷纷亮相,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航天科技牵头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长征系列火箭助力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创造运行新纪录;中国船舶建造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等。

  麒麟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麒麟软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所属专业化科技型公司,主要面向通用和专用领域打造安全创新操作系统产品和相应解决方案。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度,积极筹建网信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麒麟软件先后开展了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市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牵头联合产业领先企业,投资5000万元共同建设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面向领域产业链、创新链上的各类企业提供领先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重点解决短板和卡脖子问题。公司注重人才引领,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通过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梳理、优化和升级,突出重大功能和重要职能,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完善《招聘管理办法》、制定《中层干部任免管理办法》、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化用工制度;完善职级体系,建立了管理、技术、营销等多序列岗位管理体系,与职务、职级、岗位有机衔接,不同的渠道可以转化,建立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有效实现纵向晋升,横向流动的动态机制;完成42名科技骨干人才引进,培养7名科技人才,加大了市场化选人用人力度。

  

  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2023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国务院国资委举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透露,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资委正在深入推进专项行动落地实施,相关工作方案覆盖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努力提升产业维度监管能力,研究形成资源整合、主业培育、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人才支撑、考核评价、责任豁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筹划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拿出实干有效的国资央企解决方案。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对央企加快布局战略新兴产业作出部署。5月11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时指出,要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引领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5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上海调研期间强调,国资委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考核、投融资、选用人、模式创新等政策措施,打好组合拳,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5月24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明确,要积极研究出台支持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在产业布局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完善体制机制四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7月5日,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圆桌会议第一次会议,研究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稳增长的工作措施,再次强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信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加快信息港建设,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批准设立的信息产业示范性和策略性投资平台。上海信投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市级功能性项目,培育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较为完整的数字城市产业链,为提高上海城市数字化水平和优化国资布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上海信投坚持以战略投资、赋能型投资为主,重点投资数字产业中的战略性、基础性、通用性、先导性领域,塑造产业环境、培育产业生态、做大产业规模,作为中立第三方为各类主体营造开放、公平、包容的发展平台,也为上海积累了丰富的数字产业资源。

  合肥产投集团立足合肥城市发展战略,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开展国有资本投融资业务,担负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政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聚合国有产业资源,创新投融资方式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合肥产投集团的创新改革发展路径,始终遵循国家、省、市的战略。集团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结合合肥产业优势,先后布局了集成电路、生物与健康、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了系列重点项目。公司围绕国家和省市“创新创业”多面布局:“产投系”基金群营造良好“双创”生态,金融领域专注扶植中小微企业发展,创新院公司等孵化机构加速成果转化。